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的进行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从而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根据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 )。
A.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B.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D【解析】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分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毫无数量概念;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包含数量化但以描述性为主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定性评价不仅用于对成果或产品的检验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串规律性的结论。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各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提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可以说,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匆视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