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备考:古书中“奇妙”的用字现象(汉语言文学)
军队文职汉语言文学考试中涉及古代汉语的知识点相对固定。汉语言文学笔试考查的相应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字、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要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就不得不正确地认识古书中的用字现象。它既是考试中直接出现的知识点,又能为我们判断句式,理解语法打下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书中那些“奇妙”的用字。
与现代汉语相较而言,古代汉语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而对“字”的正确认识,又是我们进行其他语法研究的基础。因此,在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时,不能拿着现代汉语的语义生搬硬套,这样就会偏离作者表达的原意,所以,对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一定要有准确地认知。
(一)古今字
谈到古今字,这边不得不先说说其产生原因。通俗地来讲,一个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由单义词到多义词的过程。而当它本身意义逐渐丰富起来以后,后人在阅读文献时就会有歧义,到底它在这里代表什么?因此,当一个词的意义较多地时候,会因为使用需求,应运而生,产生一个表示关于它某个意义的新词,讲它和这个词的其他意义区别开来,就这样,产生了一个新字。我们把产生较早的那个字叫做古字,而产生较晚的那个字叫做今字。当然,也有人把它叫做区别字。
(二)异体字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在与人聊天时谈到过,“回”字有四种写法。其实,这一现象就是异体字。简而言之,异体字的产生和当时交通、通讯的恶劣条件有着密切联系。从而产生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字——读音相同、意义完全相同,只有字形不同。这些字给人们的识字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因此,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会对这些字进行整理,只留下一个字形,也就是它的“正体”,其他形体则禁止使用。
(三)通假字
提到“通假”大家会联想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假借”。实际上,这两个词并不相同。“假借”是造字法,即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用一个字表示另一个没有造出来的字。而这里所谈的“通假”则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已有的字的意义,且通假还需满足两个条件——即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两字没有联系。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古代汉语中的现象。
以上就是华图教师对古书中用字现象的简要分析,望广大考生能够夯实基础,脚踏实地进行学习!